专业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7.6.30版)
【围棋与人工智能】
【Baduk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一、基本信息(必填项)
课程代码:【2030626】
课程学分:【1学分】
面向专业:【传播学(围棋)】
课程性质:【系级选修课】
开课院系: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使用教材:
教材【围棋AI定式大全 江维杰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9】
【我眼中的Master 孟泰龄 青岛出版社 2020.8】
【对面千里 人工智能和围棋文化 胡廷楣、刘知青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6.4】
课程网站网址:
先修课程:【围棋技艺】
二、课程简介(必填项)
此处概述课程的研究对象及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使员工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了解。(300-400字)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艺术瑰宝,有着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弈秋教诲弟子如何专心学棋的文字记载。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中国围棋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蒙和发展,国际、国内各种高规格围棋赛事层出不穷。如今,围棋已发展成为国际比赛的主要棋种之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来模拟和延伸人类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的科学。围棋作为一种智力博弈游戏,可以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实验场所。而人工智能的成功研发又可以为围棋的技艺水平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围棋,无论是竞技或是教学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课程将尝试将两者的关联进行梳理,将人工智能的围棋理念运用于实际的围棋对弈和教学过程中。
三、选课建议(必填项)
此处给出该课程的选课建议,例如适合专业、年级、学习基础要求等建议。
本课程为传播学(围棋)专业系级选修课,员工选修前需具备基本的围棋技艺水平。
四、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性(必填项)
专业毕业要求  | 关联  | 
LO1:理解沟通对象的观点,使用对方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使用围棋专业知识技能,进行面对面的、融媒体的全方位沟通交流。  | |
LO2: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围棋文化推广与普及领域的职业环境和挑战,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并以阅读、分析、实践、创造等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 |
LO31:围棋棋力达到业余段位水平,熟练掌握围棋规则和围棋术语。能够理解棋局进程并擅长于围棋选手沟通。  |   | 
LO32:掌握融媒体采访与写作、编辑与推送、网络直播、摄影摄像、视频节目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 |
LO33:熟悉线上线下运营手段,能够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进行用户调研、文案的策划与写作、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  | |
LO34:了解围棋产业概况,熟悉围棋竞技与文化的行业法规及政策,掌握围棋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围棋相关单位的管理运行能力。  | |
LO35:熟悉教育学与心理学有关理论,能够把握围棋学习心理,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围棋兴趣和水平。  |   | 
LO4:遵守纪律、守信守责;具有耐挫折、抗压力的能力。  | |
LO5: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在协同与合作中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  |   | 
LO6:具备信息分析能力,能对信息源进行提炼与整合,并加以利用,能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围棋传播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 |
LO7:愿意服务他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人热忱,富于爱心,懂得感恩。  | |
LO8:具有国际性的传统文化传播视野,掌握英语或者韩语的围棋术语和日常交际用语,具有跨文化传播中华围棋文化的能力。  | 
备注:LO=learning outcomes(学习成果)
五、课程目标/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必填项)(预期学习成果要可测量/能够证明)
专业能力写到毕业要求层级(二级编码),通用能力写到指标点层级(三级编码),如果是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全部写到指标点层级(三级编码)。在“课程目标(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这列要写清楚指标点(或者毕业要求)在本门课程里面的具体表现,撰写时以适当的行为动词引导。
序号  | 课程预期 学习成果  | 课程目标 (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  | 教与学方式  | 评价方式  | 
1  | LO31  | 1.掌握AI时代下的围棋布局理论知识  | 讲课、课堂提问  | 课堂发表:AI布局解读  | 
2.运用AI围棋思维于实战对局,提升专业能力  | 讲课、小组讨论  | 课堂发表:AI选点推荐  | ||
2  | LO35  | 1.激发员工对于围棋AI的学习兴趣  | 讲课、提交个人学习心得  | 观后感:人工智能浅析  | 
2.运用AI理念于实际围棋教学  | 翻转课堂  | 随堂讲评  | 
六、课程内容(必填项)
此处分单元列出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知识点用布鲁姆认知能力的6种层次: (“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来表达对员工学习要求上的差异。能力要求必须选用合适的行为动词来表达。用文字说明教学的难点所在,并标明每个单元的理论课时数和实践课时数。
第一单元 初识人工智能
教学目标:了解围棋与人工智能的关联
教学重点:1.人工智能与棋类发展的联系
2.人工智能为围棋带来的利弊
第二单元 人工与智能的围棋较量
教学目标: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目前的围棋技艺水平
教学重点:1.AI时代下的围棋布局理念
2.实战对局过程中的AI理论运用
3.棋例分析
4.AI选点探讨
第三单元 AI时代下的围棋教学
教学目标:了解围棋教学的改变
教学重点:1.使用围棋AI进行复盘探讨
2.对常见定式棋形演变的分析解读
3.运用AI进行围棋教学
第四单元 AI时代的围棋与中国围棋文化的推广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围棋走出去与中国的国际形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围棋是一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方式和渠道
2、跨文化传播围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3、把握AI时代的围棋文化特点与作为研究工具的围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七、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选填,适用于课内实验)
列出课程实验的名称、学时数、实验类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及每个实验的内容简述。
序号  | 实验名称  | 主要内容  | 实验 时数  | 实验类型  | 备注  | 
七、实践环节各阶段名称及基本要求(选填,适用于集中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
列出实践环节各阶段的名称、实践的天数或周数及每个阶段的内容简述。
序号  | 各阶段名称  | 实践主要内容  | 天数/周数  | 备注  | 
总评构成(X)  | 评价方式  | 占比  | 
X1  | 期末测试  | 50%  | 
X2  | AI棋局选点推荐  | 30%  | 
X3  | 人工智能浅析  | 20%  | 
八、评价方式与成绩(必填项)
“1”一般为总结性评价, “X”为过程性评价,“X”的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无论是“1”、还是“X”,都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表现性评价。与能力本位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方式,较少采用纸笔测试,较多采用表现性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课堂展示、口头报告、论文、日志、反思、调查报告、个人项目报告、小组项目报告、实验报告、读书报告、作品(选集)、口试、课堂小测验、期终闭卷考、期终开卷考、工作现场评估、自我评估、同辈评估等等。一般课外扩展阅读的检查评价应该成为“X”中的一部分。
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由课程组共同讨论决定X的内容、次数及比例。
撰写人:陈 扬 系主任审核签名:
审核时间: